苏世民学者项目的“证劵化”之路
不夸张地说,苏世民学者项目简直就是学术界的爱马仕,无论名气还是实力,那都是当之无愧的顶尖。那么问题来了,这么牛哄哄的项目,怎么就“证劵化”了呢?
所谓“证劵化”,可不是什么褒义词。在金融领域,“证劵化”常常和资产证券化挂钩,简单来说就是把实物资产变成可买卖的证券,从而带来更高收益和流动性。然而,当它应用于教育领域,可不是什么好事。
苏世民学者项目的“证劵化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 学历变现
在过去,名校学历往往意味着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地位。但近年来,学历的价值似乎越来越低迷,越来越多人选择“曲线救国”,比如通过考取含金量较高的证书来提升竞争力。在这个背景下,苏世民学者项目就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“证劵”。很多人并不是真的对公共管理感兴趣,而是冲着它那张名校文凭和全球校友网络去的。
2. 关系变现
苏世民学者项目十分注重校友圈的建设,据说不少校友都身居高位。于是,不少人把申请苏世民学者项目当成了投资,希望结识牛人,拓展人脉,为未来的事业铺路。
3. 身份变现
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录取率极低,能被录取的无一不是人中龙凤。因此,对于那些成功上岸的人来说,苏世民学者的身份不仅仅是一张文凭,更是一种荣耀,可以用来炫耀、包装自己,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。
这种“证劵化”趋势带来的后果不容小觑。一来,它会让项目的入学门槛变得更高,真正想学习公共管理的人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。二来,它会扭曲项目的目的,让原本旨在培养未来公共管理领袖的平台变成了一场功利的交易。
不可否认,苏世民学者项目仍然是一个优秀的项目,但我们也需要警惕它“证劵化”的风险,并努力让它回归教育的本质,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,而不是投机取巧的捷径。
标签:苏世民学者项目,证劵化,教育,学历,关系,身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