竖子,何许人也?

竖子,何许人也?

“竖子”一词最早见于《诗经·小雅·正月》,原意是指未成年、年幼的孩子。在先秦时期,“竖”字本身就有“年少、幼弱”的意思,而“子”则泛指男性,因此“竖子”最初就是对年轻男子的称呼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竖子”一词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变化。在汉代,“竖子”开始被用来形容那些行为轻浮、不守礼法、没有教养的年轻人。到了三国时期,诸葛亮曾在《后出师表》中写道:“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;亲小人,远贤臣,此后汉所以倾颓也。先帝在时,每与臣论此事,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、灵也。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,此悉贞良死节之臣,愿陛下亲之信之,则汉室之隆,可计日而待也。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后值倾覆,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,尔来二十有余年,矣!先帝知臣谨慎,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。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。故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。并日而食,臣自以为必死而无憾。何期老天不绝魏延之命!犹能鄙贱,为陛下尽忠。遂以驱残寇,清定益州。今定军山已拔,汉中之地已复,臣之尽节于陛下之日,不远矣。臣亡之后,陛下可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。不效,则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灵。若无兴复之效,则皇天后土,亦必不容。臣不胜受恩感激。今当远离,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”其中“桓、灵”指的是汉桓帝和汉灵帝,他们昏庸无道,任用奸臣,导致东汉灭亡。诸葛亮劝谏刘禅不要重蹈覆辙,要亲近贤臣,远离小人。而这里的小人,就指的是那些不守礼法的“竖子”。

到了魏晋时期,“竖子”一词的含义进一步扩大,不仅指行为不端的年轻人,还指那些地位低下、卑贱之人。例如,陶渊明在《归去来兮辞》中写道:“竖子甘为孺子牛。”这里的“竖子”就是指地位低下的农民。

到了唐宋时期,“竖子”一词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,取而代之的是“竖儒”、“竖匹夫”等词语。这些词语都带有贬义色彩,用来形容那些没有学识、没有教养的人。

到了明清时期,“竖子”一词已经很少使用了,取而代之的是“小竖”、“竖刁子”等词语。这些词语都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用来形容那些卑鄙无耻、行为不端的人。

总之,“竖子”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贬义词,用来形容那些行为轻浮、不守礼法、地位低下的人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个词语的含义逐渐扩大,到了明清时期,已经很少使用了。

标签:竖子,年少,轻浮,不守礼法,卑贱

> 同类文章:

> 还有这些值得一看:

粤ICP备202313159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