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15:消费者的“打假狂欢”
3.15的由来
1962年3月15日,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《消费者利益保护咨文》,提出消费者的四项权利,即安全权、了解权、选择权和申诉权。1983年,国际消费者联盟正式将3月15日定为“国际消费者权益日”。
3.15的意义
3.15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包括:
历年经典打假案例
1995年:曝光“瘦肉精”事件
央视曝光河南安阳某养猪场使用瘦肉精喂养生猪,导致市场上流通的猪肉含有瘦肉精残留物,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。
2006年:揭秘“毒奶粉”事件
央视曝光安徽三鹿集团的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,造成数万名婴儿患上肾结石和肾衰竭。此次事件震惊全国,引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极大关注。
2012年:整治“山寨手机”乱象
工商总局联合公安、通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,打击生产、销售山寨手机的违法行为,使市场上山寨手机数量大幅下降。
2018年:曝光“医美乱象”
央视曝光部分医美机构资质不全、使用假冒劣质材料、夸大宣传等乱象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整治。
2023年:持续打击“虚假宣传”
市场监管总局发布《关于规范广告代言活动的指导意见》,严厉打击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行为,保障消费者权益。
标签:3.15,国际消费者权益日,打假,消费者权益,市场秩序,食品安全
> 同类文章:
- 南京市工商局大揭秘
- 下蛊的危害与防范
- 辽宁工商局 — 你身边的消费保护权益守护者
- 质监局怎么样
-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:守护消费者权益,保障产品质量
- 不可预见费是什么?
- 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解析:怎样向国家投诉?如何解决问题?
- 什么是CFDA认证?
- 武汉工商行政管理局: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先行者
- 监管条件a的重要性及相关要求
- 淘宝卖家必须遵守的基本义务是什么
- 河北工商行政管理局
- 假药的定义
- 物价局探秘:维护经济秩序的幕后英雄
- 专利打假的前世今生:揭秘背后的猫腻
- 酒店涨价1.5倍被立案,我吓傻了!
- 财税200959号: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事儿
- 钢协:钢铁行业的“大管家”
- 四川长虹财务造假:一场资本市场的“大戏”